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部门简介 部门分工
党建工作
合作发展
规章制度 合作平台 成果转化
校友会
总会简介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校友组织 联系我们
校友服务
校友卡申领 找校友 校友互联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校友风采
校友芳华 校友抒怀 校友企业
校友活动
基金会
爱心捐赠
筹资项目 捐赠方式
下载中心
校友期刊

  • 党建工作
  • 下载中心
首页  新闻动态  母校新闻

【榜样力量】“荆楚好老师”王海军:科创大赛“梦之队”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 : 2025-11-18 浏览次数 : 10

【榜样力量】开栏语 

“十四五”征程行至收官冲刺,“十五五”号角已然嘹亮吹响。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校园里总有一群身影闪耀光芒——他们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实践者,是“最美二师人”的生动注脚、“师苑繁星”的璀璨一员、“教学青椒”的先锋代表,或深耕教学讲台、勇闯科研前沿,或坚守管理岗位、勤学逐梦青春,用平凡坚守诠释使命,用实干担当凝聚力量。

今起,【榜样力量】专栏正式启航。我们整合系列人物报道的精神内核,聚焦教学先锋、科研骨干、管理标兵与学霸青年,以真实故事定格奋斗足迹、传递奋进能量。愿这些身边榜样如星火燎原,激励全校师生在“十四五”收好官、结好果,在“十五五”新征程同心筑梦、勇毅前行,共谱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荆楚好老师”王海军:科创大赛“梦之队”的引路人 

学通社记者 龚杨依 

“未来,我将不忘初心躬耕教坛,为国家强盛培养更多科创人才。”2023年9月10日晚,2023年度“荆楚好老师”颁奖仪式在湖北日报全媒体大厦(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我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王海军教授站在领奖台上,语气坚定地说出这句获奖感言。

从教20年,王海军一手组建起计算机“梦之队”。他带着数百名学生扎进科研创新领域,日复一日打磨作品、攻坚难题,累计拿下省级以上奖项350余项,其中全国奖130余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在湖北高校同类专业里始终排在前列。

躬耕教坛,以赛促学拓新路

研究生毕业时,王海军凭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养,被一家知名IT企业看中,开出30万年薪的offer。但比起企业的高薪,他更想圆“教书育人”的梦,最终选择来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成了一名普通的高校计算机老师。

刚入职时,他发现不少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偏弱。“得找条能让学生快速成长的路。”王海军琢磨许久,决定走“以赛促学”的路子,用竞赛倒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2009年,他牵头成立物联网学生创新团队,目标很明确:打造学校自己的学科竞赛品牌。夏天最热的时候,没有空调的顶楼学生工作室像个蒸笼,王海军天天守在这儿。校车停开、食堂关门,他就从家里搬来设备,揣上馒头,陪着学生在工作室熬完整整个暑假。就这样熬了好几年,2013年,团队带着作品站上iCAN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场,和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顶尖名校的队伍同台竞技,最终拿下全国一等奖——这是学校在教育部指导的科技赛事中,第一次斩获全国性大奖。

第一次带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没经验、没范本,王海军只能带着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连续几个月,他没休过一个周末,每天熬到深夜,“教学生把产品介绍从一页写满一百页,再一点点精简回一页,每一个字都反复抠”。坚持了3年,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团队一举拿下全国银奖、湖北省金奖,创下湖北省属本科院校在这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2023年,他又带着学生瞄准人工智能新技术,6个多月没歇过一个周末,埋头搞技术攻关,第一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就闯进全国总决赛,硬生生拼下一等奖。

良工心苦,循循善诱助成长

王海军的办公桌上,整齐码着一摞摞获奖证书,每一本背后,都藏着师生并肩奋斗的故事。学生队长毛东立曾陷在研究瓶颈里,整整六个月没进展,一度想放弃。王海军拉着他一遍遍分析问题,帮着调整研究方向;后来比赛失利,队友陆续退出,王海军没松劲,陪着他研读200多篇技术论文,一点点找突破口,最终毛东立团队成功申请到6项专利和17项软件著作权。

陈高宇大一参加“互联网+”大赛,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情绪低落到极点。王海军拍着他的肩膀说:“一次失利不算啥,坚持下去就有机会。”从2018年到2021年,整整三年,王海军陪着他一次次打磨作品、修改方案,经历了三次落选,终于在2021年拿下湖北省金奖和全国银奖。

备赛的日子里,王海军不光管学业,更关心学生的冷暖。深夜的实验室里,他常叫上三五个学生到办公室,泡上热茶,聊聊生活琐事,问问心里的烦恼。团队成员李姣姣记得:“有好几次熬到凌晨四点,我们还围着王老师讨论作品,他一点都不急躁,耐心帮我们梳理思路。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太幸运了。”面对学生的感谢,王海军总是说得实在:“当老师就是凭良心做事,不能有半点功利心,学生能成才,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2024年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王海军带着团队的《宁“静”致“远”——米级静电检测与完全消除革新者项目》一举斩获金奖,又一次实现学校在重大赛事中的突破。“非常不容易,项目研发时最难熬,团队里老成员毕业,新成员刚加入,行业认知和技术衔接都出了问题。”王海军回忆,针对静电检测距离短、抗干扰弱、消除效率低的行业难题,师生们试了上百个方案,熬了无数个通宵,终于突破米级静电检测技术瓶颈,造出了能在米级范围内精准检测、高效消除静电的机器人,才在全国赛场上站稳脚跟。

鞠躬尽瘁,公而忘私守初心

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王海军留给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儿子出生那天,他还在实验室辅导学生,直到接到医院电话,得知妻子已经被推进手术室,才慌慌张张往医院赶。面对妻子的埋怨,他只能一遍遍道歉,满心愧疚。

2021年,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王海军病倒了,需要住院手术。躺在病床上,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参赛学生。手术前一天和手术后第一天,他强撑着病体,靠在床头开视频会议,指导学生修改作品,每说一句话都要歇半天,一次视频会下来,后背全是汗,在屏幕前坐足两个小时。整个住院期间,还有术后三个月的恢复期,他每天都通过视频指导学生,一天都没间断过。当学生们看到视频里瘦了三十多斤、脸色苍白的他,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王老师每天从早上七点就到实验室,一直陪我们到半夜,常常这个作品还没指导完,下一个团队又在等着他。我们手里的每一本获奖证书,都浸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在全校师生经验交流会上,捧着“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湖北省金奖证书的陈高宇,说起王老师时几度哽咽。

20年寒来暑往,实验室的设备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王海军始终守在这里,陪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科创路上奔跑。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学生们能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对国家有用的科创人才——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新闻中心编辑 夏锐)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 邮编:430205

版权所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鄂ICP备 05003309号

在线捐赠
校友会公众号
校友之家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