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部门简介 部门分工
党建工作
合作发展
规章制度 合作平台 成果转化
校友会
总会简介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校友组织 联系我们
校友服务
校友卡申领 找校友 校友互联 档案查询 证书补办
校友风采
校友芳华 校友抒怀 校友企业
校友活动
基金会
爱心捐赠
筹资项目 捐赠方式
下载中心
校友期刊

  • 党建工作
  • 下载中心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芳华

黄广鹏:成为中山首位特级技师

发布时间 : 2024-05-06 浏览次数 : 419

南方特写|黄广鹏:成为中山首位特级技师

“榜上有名!”

数日前的晚上,黄广鹏收到了同事发来的一条微信。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获评为中山首位特级技师,也是广东省第二批特级技师之一。

“没想到我能成为中山的‘第一个’!”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成长为享受正高级工程师待遇的特级技师,黄广鹏用了16年的时间。这16年,也是珠三角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山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16年。

16年前,谁也想不到,做“电工”也能成为正高级工程师。

在中山,已经诞生了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正高级工程师、花卉种植工程师、广式腊味工程师……从厨房、田间、车间,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他们的命运轨迹,是技能人才冲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的真实写照。

 

黄广鹏第一次接触电,是一次惊险的经历,让他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5岁那年,由于好奇心驱使,年幼的黄广鹏误触了电线发生触电,所幸的是并没有危及生命。这次经历,让黄广鹏产生了对电的敬畏感,但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好奇的种子。

“为什么电有这么大的能量?”

他决定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此与“电”结缘。

在学校的物理课上,他寻找关于电能的理论知识,还试图在家用风筝和铜丝,验证避雷针的原理。为了增加更多实操的经验,他甚至拆解了家中的复读机,研究其中的奥秘。

由于沉迷电学理论,黄广鹏的物理成绩十分优秀。高中毕业后,黄广鹏毫不犹豫地选择就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毕业后,一心怀着对机电的热爱,黄广鹏从湖北来到了珠三角的东莞,进入了电子行业的一家台资企业。

“当时,国内电子行业的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但这家企业引入了日本最新的自动化技术。”

在这里,黄广鹏接触了大量自动化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修工作,上了“自动化”的启蒙课。

在台资企业工作两年后,黄广鹏明显感受到,自己已经触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企业的技术已经很成熟,没有太多向上的空间。”

彼时,他发现国内从事电视生产的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公司”)正在招聘。当时,长虹公司的液晶模组生产线领域仍属于一片空白,黄广鹏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

2010年,黄广鹏进入长虹公司,成为一名LCM设备工程师,负责模组制造厂务及生产线设备的技术管控。

在维护生产线的过程中,黄广鹏发现,老生产线的感应开关难以显示故障,影响了设备的信号采集工作,最终导致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行。“这对我们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而全面排查设备故障的难度又非常高。”

于是,黄广鹏牵头连接生产线的PLC,实现在PLC程序模拟面板上自动查找故障。“以前都是靠经验排查,现在故障在面板上一目了然!”

但很快生产线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在工业4.0背景下,引入自动化产线是必然的。但产品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产线的自动化程序又是固定的,如果需要生产新产品,岂不是需要更换整条产线?

不升级自动化,迟早要落后。但升级之后,产线更替的成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黄广鹏心中的一根“刺”。

黄广鹏决定发挥自己擅长PLC编程技术及模块通讯的优势,探索满足装配自动化生产线变化需求的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黄广鹏参与“长虹模组智能生产工厂”项目,负责自动化生产线的规划建设。经过多次尝试,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创了模块化程序结构及通信协议架构。

这相当于把整体的生产线,拆解成了一块块“拼图”,每个独立模块配备自动化程序,再借助通讯协议架构,将整个生产线有机联系到一起。

当产线产品发生变更时,工厂能够根据产品需要,对独立模块进行调整,快速恢复生产线运行。升级之后,产线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在2020年取得近2000万的新增利润。

在长虹,黄广鹏先后接触了生产线维护、变电站运维、暖通及给排水技术以及环保工作。“这让我成了一个技术‘多面手’,接触不同的产品版块,拓宽对产品深度的理解,对技能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无论是从知识领域,还是技术突破层面而言,黄广鹏都在这里找到了向上的空间。

2016年,30岁的黄广鹏评上了高级技师。当时,我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评价主要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制”。黄广鹏已是“五级制”中的最高等级。

此后的7年时间里,黄广鹏已经“升无可升”。他似乎又一次触碰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其实高级技师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这之前,已经没有上升通道,可以让我们继续往上走。高级技师就已经到顶了。”

而对大部分工人来说,这就是技能评价等级的尽头,尽管离退休还有多年,但却早早摸到了发展的“天花板”,导致不少人评上高级技师后陆续转向管理岗位,造成一线技能人才的流失。

终于,事情在去年迎来了转机。

2022年4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在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

从“老八级工”制度,到“五级”技能等级,再到如今的“新八级工”制度,变化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技能等级评价体系与标准,是技能人才打破“升无可升”困境的历史性一刻。

在中山,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无数如同黄广鹏一样的技能人才享受了入户、子女积分入学、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福利。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得以与这座城市同成长、共发展,融入中山、扎根中山。

得知自己成为中山首个特级技师的那天晚上,黄广鹏激动得差点睡不着觉。“没想到自己能够获得这么大的荣誉!但对我而言,获评特级技师,不是依靠这个荣誉去享受什么,而是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苏芷妍

【摄影】卢子衡

【海报/制图】朱晓宇

【通讯员】吴森豪廖安安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 邮编:430205

版权所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鄂ICP备 05003309号

在线捐赠
校友会公众号
校友之家小程序